網絡語言對人類共同體的建構
發(fā)布時間:2020-08-12 15:43:40 點擊次數:217
摘要:人類通過互聯網在現實與虛擬的融合中實現了“我”和“我們”的平衡,并在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變革中構建了一個新型的人類共同體。
關鍵詞:共同體;網絡語言;互聯網;群體;身份
作者簡介:
摘 要:人類通過互聯網在現實與虛擬的融合中實現了“我”和“我們”的平衡,并在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變革中構建了一個新型的人類共同體。互聯網群體傳播環(huán)境中的虛擬社群成為新的人類共同體——網絡共同體。網絡共同體以強烈的情感和意識、共同的利益和需求為基礎,虛擬社群是人類社會交往史的一場革命,是一種人類社會交往實踐中前所未有的新體驗。網絡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便捷地加入多個群體,體驗并滿足多種角色和身份認同,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社交媒體提供共享空間,使用戶可以自主地創(chuàng)建群組、圈子和社區(qū)來分享和交流,成為建構網絡共同體的重要平臺。網絡用戶參與傳播和交流的過程,建立關系并尋求認同感和歸屬感。伴隨互聯網的興起,媒介能增強身份認同感,同時也帶來變異。在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的“語言技術化”運動中,網民們憑借強大創(chuàng)作力和創(chuàng)作熱情生產出各式各樣的網絡語言,使之在共同體中大范圍傳播和使用,增強了共同體成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網絡共同體通過移動互聯平臺組織更快速的行動,并為自身的權利發(fā)聲,積極參與社會變革都依賴并助益于網絡語言的應用。
關鍵詞:網絡共同體;虛擬社群;網絡語言;權利訴求;身份認同;互聯網群體傳播
伴隨著互聯網在社會生活中的飛速發(fā)展和擴張,“互聯網改變世界”已經成為被現代社會所普遍接受的共識,互聯網讓科技的力量史無前例的滲透到每一個現代人的生活當中,改變和塑造著生活。移動互聯、大數據、粉絲經濟、云時代等不斷更新的詞匯已經遠遠無法概述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時代,麥克盧漢關于未來世界的大膽構想,正一步步成為人類生活的現實?;ヂ摼W成為人類生存方式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變革,并重新定義了人類的生活。人類通過互聯網在現實與虛擬的融合中構建了一個新型的人類共同體,打破了傳統(tǒng)社會共同體中“身份”和“契約”這兩個概念的界限。生存在互聯網空間,普通人可以不再普通,不普通的人卻可以變得很普通;社會的人更個體,個體的人更社會;契約的締結更加隨意和偶然,契約的維系越來越少訴諸于層級結構。互聯網構建新型社會共同體的邏輯非常清晰,身處在互聯網群體傳播的時代,需要個體能夠在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盡快準確定位自身的位置,在科技和互聯網共同構筑的虛擬數字世界中找到自愿歸屬的共同體,最終在現實與虛擬的融合中實現“我”和“我們”的平衡。
一、網絡共同體: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的新型人類共同體
?。ㄒ唬┤祟惞餐w的界定和結成模式的演變
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FerdinadTonnies)最早把共同體從社會概念中分離出來作為一個基本的社會學概念,他在1887 年發(fā)表的《共同體與社會》一書中用“共同體”一詞來表示“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礎上、緊密聯系、排他的社會聯系或共同生活方式,這種社會聯系或共同生活方式產生關系親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體”[1]。滕尼斯認為,共同體主要是指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群體。此外,它也可能是在小的、歷史形成的聯合體(村莊、城市)以及在思想的結合體(友誼、師徒關系)里實現的。他認為,共同體是建立在有關人員的本能或者習慣制約地適應或者與思想有關的共同記憶之上的?!把壒餐w、地緣共同體和宗教共同體不僅僅是各個組成部分的總和,而是有機地渾然生長在一起的整體”[2]。
隨著全球化的擴展和通訊交通的日益便利,特別是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的到來,使得社會各主體之間交往的紐帶不再受血緣和地域的局限。在互聯網空間內,愛好共同體、學習共同體、讀書共同體等“新興”共同體概念不斷涌現。人類共同體的發(fā)展經歷了自然條件選擇后的原始共同體到現代公民社會意義下的當代共同體再到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的后現代共同體的演變。其締結模式也經歷了從單一走向多元,締結狀態(tài)從緊密走向松散的演變。
滕尼斯認為,“共同體主要是以血緣、感情和倫理團結為紐帶自然生長起來的,其基本形式包括親屬(血緣共同體)、鄰里(地緣共同體)和友誼(精神共同體)”[2]。進入工業(yè)化的現代社會之后,血緣紐帶和地緣紐帶變得荏弱,人類以貨幣、公民身份、契約、法律和情感實現融合。特別是進入后工業(yè)化的互聯網時代,群體傳播環(huán)境中的虛擬社群成為新的人類共同體——網絡共同體。網絡共同體以強烈的情感和意識、共同的利益和需求為基礎,互聯網的開放性和全球性從根本上動搖了血緣和地緣曾在人類共同體中的重要影響,網絡共同體是一個精神共同體的存在,其構建的方式區(qū)別于傳統(tǒng)面對面的互動,如俱樂部和興趣社團等,而是利用工具進行匿名的非面對面的跨地域、遠距離的互動交往,這是對人類共同體締結方式的重大顛覆。網絡共同體的后現代性體現在個人在互聯網空間里變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縮影,被賦予了更多的權利和義務。但同時網絡交往的虛擬性、弱聯系性、匿名性使網絡共同體在一定意義上喪失了某些約束和強制性因素,成員之間的交往關系是一種松散而隨意的弱紐帶聯系。
無論是以血緣和婚姻為紐帶形成的家族,以共同的居住地域、語言和文化心理為紐帶形成的民族,還是以社會契約、公民身份、統(tǒng)一的貨幣、法律和情感為紐帶形成的國家,傳統(tǒng)共同體的建構需要一個實在的物理空間,這個物理空間是群體聚集的基本條件,只有在一個物理空間里群體才能聚集并進行相應的信息傳播和交流,共同體的產生是群體聚合的結果。
由于傳統(tǒng)的社會地理空間的障礙使得信息傳播手段、速度和效果都受到限制,而網絡構建的新型“物理空間”,成本低廉,隨時隨地并且無處不在,不再受時空和經濟因素的限制。特別是,在這一新型的虛擬空間里,個人和群體都可以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的自由聚合,信息的傳播和觀點的交流更加暢通高效,擺脫了傳統(tǒng)的機構和組織框架的限制,個體可以在線自由的選擇、參與與其興趣和價值觀相投的群體組織,而群體的產生聚合也在更深程度上受到個人興趣和意圖的影響。每一個網絡用戶都可以在微博上尋找和發(fā)布最新、感興趣的話題和消息,并通過@和轉發(fā)傳播給所屬群體中的其它成員,通過評論留言來確認同一性和表明差異性,以此來表達個體對于所屬群體的歸屬感和滿足感。網絡用戶也可以在各大論壇、貼吧里進行內容生產和文本生產,展示獨特見解,建構在群體中的身份。用話語實踐來構建身份,已經成為大部分網絡用戶的生活常態(tài),他們在網絡這個新型的“物理空間”以前所未有的熱情、速度和效率,締結著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類共同體。網絡用戶甚至可以通過互聯網便捷地加入多個群體,滿足并體驗多種身份認同和角色。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社交媒體在發(fā)展過程中成為建構網絡共同體的重要平臺,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共享空間,使用戶可以自主地創(chuàng)建群組、圈子和社區(qū)來分享信息和溝通交流,建立關系和尋求認同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