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紙媒價值如何重構
發(fā)布時間:2020-08-27 16:51:36 點擊次數(shù):124
傳統(tǒng)媒體面臨沖擊與挑戰(zhàn),價值消減是不爭的事實。紙媒何去何從已成為業(yè)界和輿論的關注焦點。建立“派牌”和“搶牌”制度,組織和協(xié)調媒體對謠言進行調查核實并予以辟謠,用實實在在的辟謠行動贏得了網民的認可。
關鍵詞:紙媒;傳統(tǒng)媒體;辟謠;受眾;生產
傳統(tǒng)媒體面臨沖擊與挑戰(zhàn),價值消減是不爭的事實。紙媒何去何從已成為業(yè)界和輿論的關注焦點。自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的出路在于與新媒體競爭中共生、融合,通過重構價值獲得新生。
受眾注意力決定新聞內容生產
自媒體時代,如何讓生產的新聞喜聞樂見,是衡量紙媒價值的一個重要特征。一直以來,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都是由編輯部制造的,生產較為封閉,基本上是生產什么內容,讀者看什么。伴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到來和社交媒體的興起,網絡新聞生產已經完全去中心化,從信息來源到新聞采制到傳播發(fā)布,幾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非專業(yè)人員參與其中,當下的傳統(tǒng)媒體不能無視這種新聞制造的力量,將自己封閉起來,而是要想方設法挖掘這一巨大的新聞富礦,主動嘗試開放新聞生產環(huán)節(jié),探索和尋找與社會大眾一起進行新聞生產合作的方式。
2013年7月2日,原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劉建鋒在新浪博客中發(fā)布了《獨立記者征求后援》一帖,宣告正式啟動眾籌項目。他在帖子中稱,準備以獨立作者和社會問題觀察者身份,用獨立調查手法,選擇一些重大公共事件、爭議新聞人物以及重大內幕進行報道,一年完成4至6個選題。憑借自己過去從事調查報道的名聲,他籌得了自己所需的資金,當年10月中旬,劉建鋒署名“獨立調查作者”的第一篇報道《平度超限戰(zhàn)》出爐,這也是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眾籌新聞。
這一年的11月28日,我國首個眾籌網正式宣告成立,至此中國的眾籌新聞生產已經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眾籌網發(fā)起者稱,媒體記者或是自媒體人都可以在眾籌網發(fā)起新聞報道計劃,并籌集資金,如果在設定的時間內,資助款達到預期數(shù)額,這筆錢將用于資助媒體人開展報道或是調查。雖然中國眾籌新聞還存在運行模式和合法性邊界尚不清晰,但至少能說明一個問題,媒體的新聞活動只有充分尊重受眾和市場的需求才會獲得認可。
從這件新生的事物中不難看出,在自媒體風生水起的當下,紙媒的價值現(xiàn)在要根據(jù)用戶的注意力,對新聞進行挖地三尺,從而最大可能地滿足讀者需求。
從眾籌新聞這一新鮮事件可見,在平臺過剩的新媒體時代,對于受眾而言,通過哪個平臺觀看內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哪個平臺看到自己想看的內容。平臺和內容數(shù)量無限擴張,信息嚴重過剩,而受眾的注意力嚴重稀缺,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tǒng)媒體,競爭力的根本還是受眾的注意力。
從快閱讀到深閱讀的過渡
一直以來,為讀者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是我們的辦報方向,辦一張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的厚報也是讀者和市場對報紙的期待,但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這一情況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厚報在互聯(lián)網時代顯然已經不合時宜。
因此,當下我們應牢固樹立不拼海量拼質量的理念,毫不猶豫地將信息的量讓渡給新媒體,在信息的質上狠下功夫,把厚報辦“薄”,將內容辦“厚”,通過精心篩選和編輯,將有用的信息提供給讀者,讓他們花最少的時間看最想看、最需要的信息。
南方都市報從2001年開始日出70多個版,號稱“中國最厚的報紙”。2004年3月,南方都市報推出一期特刊,總計14疊304個版,創(chuàng)造了國內厚報之最。那個時代,厚報給讀者帶來巨大沖擊力,讀者會覺得你了不起,各家報紙以厚為傲。時過境遷,現(xiàn)在再出100個版,200個版,估計讀者也不會有太大反應,甚至不屑一顧,因為在新媒體時代,海量的信息根本是你幾百個版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