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圖像新聞傳播的興起與發(fā)展
發(fā)布時間:2020-10-14 18:00:47 點擊次數:151
中國的圖像傳播形式興起較早,持續(xù)幾個朝代,但在清朝中后期開始逐漸走向衰落。中國近代圖像新聞的興起和發(fā)展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圖像新聞傳播的形式重新得到重視,圖像新聞開始被用來記錄社會現實、反映市民生活和針砭時弊。特別是在清末民初年間,圖像新聞發(fā)揮了記錄近代中國社會動蕩激變的多維歷史斷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民國圖像”文化現象。
關鍵詞:中國近代社會;圖像新聞;清末民初;民國圖像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中國的圖像傳播形式興起較早,持續(xù)幾個朝代,但在清朝中后期開始逐漸走向衰落。中國近代圖像新聞的興起和發(fā)展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圖像新聞傳播的形式重新得到重視,圖像新聞開始被用來記錄社會現實、反映市民生活和針砭時弊。特別是在清末民初年間,圖像新聞發(fā)揮了記錄近代中國社會動蕩激變的多維歷史斷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民國圖像”文化現象。
【作者簡介】韓叢耀,1957年生,南京大學國家級傳媒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關 鍵 詞】中國近代社會 圖像新聞 清末民初 民國圖像
圖像新聞是指刊登在報紙、雜志或其他傳播媒體上的圖畫新聞(新聞漫畫等)和影像新聞(新聞照片等)。所謂的圖畫新聞是指在報紙、刊物等特定新聞報道載體上,用線畫描繪景物與時事,專門報道或評論國內外新近發(fā)生的時事、社會問題等的視覺事物(the visual)。而影像新聞在這里是特指攝影新聞(刊登的新聞照片),實際上,它是指使用照相機、攝影機、攝像機等機械復制或電子復制裝置和光學成像技術,在新聞事件發(fā)生的現場拍攝靜態(tài)的或動態(tài)的新聞影像。圖像新聞已經是當今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成為信息社會不可或缺的媒介形式,甚至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方式。
古代中國“圖文并茂”的學術傳統和圖像傳播觀念的確立
在一些人眼里,圖像新聞是舶來品。的確,從攝影術的發(fā)明到新聞照片的普及,從攝影機的運用到電視在現代傳媒中的霸主地位,當代圖像傳播的每一項技術和傳播理念的推介無不帶有西方文化和技術的烙印。但如果我們深入地考察一下就會發(fā)現,其實中國圖像傳播技術的應用是遠遠領先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
魯迅先生就認為圖像傳播始于中國,他說:“鏤像于木,印之素紙,以行遠而及眾,蓋實始于中國?!雹傩炜迪壬凇肚皦m夢影錄》中也論述過古代中國出現的圖文并舉的現象:“吾謂古人以圖書并稱,凡有書必有圖。《漢書·藝文志·論語家》,有《孔子徒人圖法》二卷,蓋孔子弟子畫像。武梁祠石刻七十二弟子像,大抵皆其遺法。而《兵書略》所載各家兵法,均附有圖?!瓡x陶潛詩云:‘流觀山海圖’,是古書無不繪圖者?!雹诖罅康奈墨I資料顯示,中國是較早興起圖像傳播的國度,且中國古代重視圖像傳播的傳統較之文字傳播有過之而無不及。宋人鄭樵在《通志·略》中有過精彩的論述:“見書不見圖,聞其聲不見其形;見圖不見書,見其人不聞其語。圖,至約也;書,至博也。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象于圖,索理于書。故人亦易為學,學亦易為功,舉而措之,如執(zhí)左契。后之學者,離圖即書,尚辭務說,故人亦難為學,學亦難為功。雖平日胸中有千章萬卷,及真之行事間,則茫茫然不知所向?!雹坂嵤线€認為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學術不及前人與棄圖有關,因為所謂學術大約有二:“一者義理之學,二者辭章之學。義理之學尚攻擊,辭章之學務雕搜。耽義理者,則以辭章之士為不達淵源;玩辭章者,則以義理之士為無文彩。要之辭章雖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義理雖深,如空谷尋聲,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歸,是皆從事于語言之末,而非為實學也。所以學術不及三代,又不及漢者,抑有由之。以圖譜之學不傳,則實學盡化為虛文矣?!雹?/p>
自兩漢以來,圖像不但傳播廣泛,而且可以獨自承擔書寫歷史的任務,構建具有時代風格的宏大“敘事”。元明以降,小說戲曲的繡像更是具備“敘事”的功能。到了清朝,圖像參與“敘事”的功能開始弱化,圖像淪為文字的附庸,不但不能獨立承擔書寫歷史的任務,連講故事的權力也被剝奪了。對此,魯迅先生在《連環(huán)圖畫瑣談》一文對當時圖像的現狀也有過論及:“古人‘左圖右史’,現在只剩下一句話。”曾經輝煌的圖像文明就這樣暗淡下來,確實令人扼腕嘆息。
近代中國圖像傳播實務的復蘇和圖像新聞的興起
到了清朝末年,中國“左圖右史”的優(yōu)良學術傳統丟失殆盡,而恢復圖像的“敘事”、“存世”功能倒要西方人來為我們完成。英國商人、上海《點石齋畫報》的創(chuàng)辦者美查(Ernest Major)當時判斷道:“此前中國人使用圖像,只是補充說明,而非獨立敘事?!币虼怂獎?chuàng)辦圖像敘事性質的刊物,并詳述以圖像為主的敘事策略:“因‘僅以文字傳之而不能曲達其委折纖悉之致’而采用圖像,與有意讓圖像成為記錄時事、傳播新知的主角,二者仍有很大的差異。而畫報的誕生,正是為了嘗試第二種可能性。即以‘圖配文’而非‘文配圖’的形式,表現變動不居的歷史瞬間”。⑤美查此時的判斷基本上是正確的,他審時度勢,創(chuàng)辦的以報道新聞、傳播新知為主的“時事畫報”——《點石齋畫報》贏得了讀者的青睞,其興盛達15年之久(1884~1898),發(fā)行473期,刊登4000多幅圖像,且大多數為“時事”圖像。
在當代中國社會,圖像新聞報道“時事”、傳播“新知”的形式已成為現代傳播媒體廣為采用的一種有效手段——平面媒體有“新聞攝影報道”,電視媒體有“電視新聞報道”,網絡媒體有“圖片報道”、“視頻報道”。可以說,圖像新聞的形式已占據了當代媒體的大半壁江山,因此有人驚呼“圖像時代”、“讀圖時代”已經來臨。⑥實際上,在中國近代新聞傳播發(fā)展的初期,圖像新聞卻經歷了一段極為艱難和屈辱的時期。
圖像新聞在最初并沒有資格像文字新聞那樣登上版面,在早期的各種新聞報紙刊物上根本就沒有它的蹤影。后來的研究者將這種落后于西方近代的情況歸納為甲乙丙丁幾點。實際上,綜合起來看不外乎兩條:一是近代中國文人士大夫以文取義,以文報國,以文為榮尚,文章成為全體“國民”的頭等大事,而圖式和圖像,則被看做是匠人的勞作之事而已,是販夫走卒、農人文盲之事;二是在物質技術文明上曾一直領先于世界的中華帝國在近代封建皇權的統治下,閉關鎖國、夜郎自大,其技術能力早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強(更別說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明了印刷術的中國人反而要在幾百年后從西方引進從中國傳出去的石版印刷術。這樣一來,圖像新聞的傳播形式就從思想和技術兩方面受到制約,落后于西方也就沒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直到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在這個有著“左圖右吏”學術傳統的國度里,才有人文畫采用西方近代的透視法,描摹“時事”,給人們一個“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蒼蠅之微”“都有些切實”(魯迅語)的世界。圖像新聞的形式也才在這個具有圖像學問功底的東方大國得以發(fā)展。
當然,中國近代社會的急劇動蕩,也為“圖像新聞”提供了“用武之地”。一時間各種以“時事畫”為名出版的“圖畫日報”以及“畫報”、“畫冊”達118種⑦。由中國畫師采用西方透視畫手法而作的“時事畫”,畫面構成緊湊,線條遒勁簡潔,場景、人物都很生動,令國人眼界大開。這種“時事畫”的形式很快風靡全國,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報刊出版業(yè)的發(fā)展。但是這些“圖畫”報刊中的“時事畫”都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圖像新聞。新聞史學家戈公振先生對此有過確切的描述:“我國報紙之有圖畫,其初純?yōu)闅v象、生物、汽機、風景之類,鏤以銅版,其費至巨。石印既行,始有繪畫時事者,如《點石齋畫報》、《飛影閣畫報》、《書畫譜報》等是?!雹嚯S著西方石印技術的引入,“開始有關于時事新聞的畫報出世”,“圖像新聞”就像拓片一樣,拓印著中國近代社會的歷史事實,痕跡性地保存了近代中國社會形態(tài)的碎片,勾勒出了近代中國人的文化臉譜。
圖像文化在這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里又得到了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