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媒介批評視域中的新聞失實
發(fā)布時間:2020-08-14 16:30:05 點擊次數(shù):171
現(xiàn)代新聞事業(yè)誕生以后,新聞失實就成為中國新聞傳播中的痼疾和頑癥,對新聞失實的批評也就成為中國現(xiàn)代媒介批評的重要內容。對新聞失實原因的探討主要有兩種路徑:一種是微觀的新聞業(yè)務性批評,即從作者和編輯等把關人角度,探討他們在哪些主客觀因素的主導下而導致有意或無意的新聞失實;另一種是宏觀的社會學批評,從社會控制的角度,探討在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大環(huán)境下,新聞傳播不得不然而造成的新聞失實。批評主體據(jù)此提出增強新聞從業(yè)人員的社會責任感,倡導客觀性原則以限制主觀偏見,注重辟謠工作,改革社會政治體制等建議來治理新聞失實。
關鍵詞:中國現(xiàn)代;媒介批評;新聞失實
作者簡介:
【英文標題】On News Untr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Media Criticism
【作者簡介】胡正強(1965-),男,江蘇省睢寧縣人,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新聞學博士,主要從事新聞史論及媒介批評研究。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4
【內容提要】現(xiàn)代新聞事業(yè)誕生以后,新聞失實就成為中國新聞傳播中的痼疾和頑癥,對新聞失實的批評也就成為中國現(xiàn)代媒介批評的重要內容。對新聞失實原因的探討主要有兩種路徑:一種是微觀的新聞業(yè)務性批評,即從作者和編輯等把關人角度,探討他們在哪些主客觀因素的主導下而導致有意或無意的新聞失實;另一種是宏觀的社會學批評,從社會控制的角度,探討在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大環(huán)境下,新聞傳播不得不然而造成的新聞失實。批評主體據(jù)此提出增強新聞從業(yè)人員的社會責任感,倡導客觀性原則以限制主觀偏見,注重辟謠工作,改革社會政治體制等建議來治理新聞失實。
After the birth of modern journalism, news inaccurate has always become a chronic illness of China's news reports, inaccurate criticism of the pr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odern media criticism. There are two main paths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false news. One is the micro-news operations of criticism,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authors and editors, such as gatekeeper on what they ar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l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news deliberately or unintentionally inaccurate. The other is a macro-sociological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ntrol to explore the sociopolitical economic system environment, the news media have created the news, however, false. Accordingly, the critic advance to govern false news by enhanc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edia practitioners, advocate the principle of objectivity in order to limit subjectivity and bias, rumor oriented work, reform proposals such as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關 鍵 詞】中國現(xiàn)代 媒介批評 新聞失實 modern China/media criticism/news untrue
中圖分類號:G210.9;G219.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0.03.013
真實性是新聞傳播的第一塊理論基石。中國近代新聞事業(yè)誕生以后,新聞真實性原則很快獲得了普遍的社會認同,“凡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賈貿易之利弊,與夫一切可驚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聽聞者,靡不畢載,務求其真實無妄,使觀者明白易曉,不為浮夸之辭,不述荒唐之語,庶幾留心時務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謀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聞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1]。但新聞失實又幾乎從未離開過中國的新聞傳播活動,成為新聞傳播中的痼疾和頑癥。特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政黨報紙勃興,新聞造假成為一種政治斗爭的手段,以至新聞失實泛濫成災,嚴重干擾和阻礙了新聞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新聞界有識之士遂憤而抨擊,希圖通過營造一個對新聞失實人人喊打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以規(guī)制和引導新聞傳播事業(yè)回到真實性原則的正確軌道上來。對新聞失實的批評也就成為中國現(xiàn)代媒介批評中著力甚多的一個熱點。
一、中國現(xiàn)代媒介對新聞失實的批評
以新聞失實為媒介批評客體,其直接導因當然是新聞失實的發(fā)生并產生了社會危害,從而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梁啟超是中國對新聞失實較早進行批評的一個報人。1896年,他編輯《時務報》伊始,即發(fā)表《論報館有益于國事》的專題新聞學論文,詳細地列舉了當時報刊存在的五大弊端,其中即有以新聞真實性為著眼點的批評:“軍事敵情,記載不實,僅憑市虎之口,罔懲夕雞之嫌,甚乃揣摩眾情,臆造詭說,海外已成劫灰,紙上猶登捷書,熒惑聽聞,貽誤大局?!盵2]這表面上是在對新聞失實的原因進行探討,其實是有感而發(fā),有的放矢,是對當時普遍存在于新聞界不良弊端的聲討和批判。從新聞采訪方式的專業(yè)角度,對新聞失實進行原因追索,說明梁啟超已經注意到新聞失實的產生與新聞采訪方式之間的關聯(lián)性。經過時間的推移,梁啟超對新聞的認識不斷有所深化,1917年1月12日,他在北京報界的一次講演中,開始從反映論的角度批評新聞失實:
報紙為社會之縮影,社會之事事物物,無不影射于報紙,欲知社會之真相者,須于報紙中求之,此定例也。中國之報紙則不然,虛虛實實,令人迷離徜恍,不可辨別,無以名之。請以電影為喻,電影館林立,互相競爭,制造影片之人,惟日求新奇以炫人目,驟觀之,儼若真有其境,真有其事其人,實則皆制造影片之人,臆想假造,未可遽認為事實者也。中國之社會固不良,然尚不若報紙上之蜃樓海市,不可端倪。報紙上之社會,與實際上之社會,成為兩截,此亦奇異之現(xiàn)象也。[3]
作為一個滿懷政治抱負,對報界寄予殷切希望的資深新聞工作者,面對久治不愈的新聞失實,雖難免有些悲觀蒼涼的無奈之感,但他仍對未來有十足的信心,堅信新聞失實不過為新聞傳播中的逆流現(xiàn)象,認為只要報界中堅人物,力矯其弊,必有挽回之日。
在中國新聞界進入20世紀之后,隨著報紙從政論本位向新聞本位的轉型,報紙對本報專電重視有加,專電的有無及多少成為衡量報紙實力的一個象征,一些財力和人力比較薄弱的報紙,為了增加自己的競爭籌碼,遂玩起了“制造電報”的障眼法。這種把戲起初有所奏效,各報心照不宣紛紛加以仿效,民國以降的幾年間,愈演愈烈,但也很快為人們所揭破,遭到社會上有識之士的譴責和不恥:
就余所見所聞,吾國報社,往往有因電稿缺乏,又恐閱者輕其缺乏電稿,于是有造電之事,或將通信原稿,化繁為簡,即不然,而本諸原意,改易數(shù)字,或從他處消息,略加揣測,為模棱語,注以時刻地點,即作本社專電。尤可噱者,明為造電,而故闕衍數(shù)字,注曰“電碼不明”,以委過電局。偶因造電員未到,或到而未造,則于專電欄中,注曰“本日專電未到”,以反證其原有專電。此等作偽,不必聰明之士,即可識破,久之而真實之專電,及其評論記事,亦均不能見信于人,是誠詐而愚者也。況以造電之工夫,從事新聞記事,其價值固不減于專電,又何苦為此自欺欺人之拙事哉?吾甚望吾莊嚴可貴之報界,應速革此陋習也。[4]
熟悉國內外新聞界情況的任白濤也指出,“制造電報為各國報界之通弊,然恐未有甚于我國者”[5]。昔之讀者,雖可一時瞞過,今則稍具常識者,幾已無不知其真相。明知讀者之不可再欺,而仍欺之,是非欺讀者,乃自欺耳。且因為慣造偽電,即便實在專電,亦為讀者所忽視。這對媒體形象造成巨大傷害?!袄莵砹恕钡慕逃枺浇椴豢刹蛔晕沂√杞鋺?。
謠言是新聞失實的一種惡劣形態(tài),批駁謠言就成為中國現(xiàn)代媒介批評的常見任務?!拔覀兂B犎肆R中國新聞記者無程度,專會造謠”[6]。魯迅先生曾經是一些報刊經常造謠的對象,飽受謠言之苦:“我一生中,給我大的損失的并非書賈,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幟鮮明的小人,乃是所謂‘流言’。即如今年,就有什么‘鼓動學潮’呀,‘謀做校長’呀,‘打落門牙’呀這些話?!盵7]作為一個對時代有著強烈批判意識的社會病理學家,魯迅對謠言有著細致入微的剖析和認識。在長期和資產階級報紙打交道,對它們進行了認真的觀察以后,魯迅給出對當時新聞界一個總的印象式評價:“中國的報紙上看不出實話?!盵8]國民黨當局為了從輿論上維護他們的反動統(tǒng)治,他們的報紙和他們所間接控制的報紙,為了欺騙更多的讀者,常?!膀屖怪?zhèn)坞s糅的記事”[9]154。
由于造謠是資產階級新聞媒體的本性,因此,魯迅總結自己看報的兩條經驗并向讀者推薦。一是打折扣,對于報上那些以危言聳聽,以美詞動聽,經過粉飾的夸大和裝腔文章,魯迅主張對其內容要打折扣,或打八折,或對半,甚至二折,才可以看出事情的真相來。二是在《推背圖》一文中,他提出正面文章反面看,即從反面來理解現(xiàn)在和推測未來,并拈出實例道:“近幾天報章上記載著的要聞罷:一,××軍在××血戰(zhàn),殺敵××××人。二,××談話:決不與日本直接交涉,仍然不改初衷,抵抗到底。三,芳澤來華,據(jù)云系私人事件。四,共黨聯(lián)日,該偽中央已派干部××赴日交涉?!盵9]91事情的真相與此恰恰相反。這種痛苦的經驗非魯迅一人所有,同時代很多人都曾發(fā)表過類似的觀點。例如陳子展在1933年3月13日《申報·自由談》上發(fā)表過《正面文章反面看》。其中大意說當時的喊“航空救國”,其實是不敢炸日軍而只是炸“匪”(紅軍);“長期抵抗”等于長期不抵抗;“收回失地”等于不收回失地,等等。趙超構1936年1月23日,也曾在一篇時評中,借讀者之口對新聞失實表達過類似的批評:“一個老看報的人說:有些報紙上辟過的謠言,竟也會變成事實,去年報上刊載一節(jié)新聞,說‘內蒙異動說完全不確’,我當時就疑心局面不免有些異樣。果然!現(xiàn)在報上已登載內蒙獨立的消息了。誰能說中國報紙沒有信用!只要你能從側面推斷,有的消息比外國報紙還準確!”[10]409可見,這是一種普遍的時代性情緒表達,是社會對新聞失實的共同譴責和控訴,新聞界無法抗拒這種具有強烈否定色彩的媒介批評。人們在批評新聞失實的同時,不禁要追問和反思:新聞失實固然讓人痛恨不已,但導致新聞失實的終極性社會原因何在?
在中國現(xiàn)代新聞傳播過程中,一部分新聞失實現(xiàn)象的產生,與一度流行的“有聞必錄”論不無關聯(lián),對此類新聞觀念的批評和清理就成為中國現(xiàn)代媒介批評的一個重要內容。首先從理論上對“有聞必錄”論進行檢討和批判的是中國現(xiàn)代新聞學理論的奠基人徐寶璜:
報紙有聞必錄,此吾國報紙之一極普通之口頭禪,且常引為護身符者也,其實絕無意義。因若信一二人之傳說,而不詳加調查,證其確否,徑視為事實而登載之,將致常登以訛傳訛之消息,且有時于不知不覺成為他人播謠之機械,此亦為以偽亂真,又烏乎可?即假定所聞者全為事實,亦不能盡行登載,因事實之非新鮮或非閱者所注意者,仍無新聞之價值。若“必錄”新聞,則報紙之新聞,與街談巷議無別矣。況新聞紙之篇幅有限,又安能“必錄”新聞之全部耶?然吾國報紙,則恒引此不通之六字為護身符,對于所登之新聞,縱使錯誤,亦不負責任,因按“有聞必錄”之原則,本無調查所聞確否之必要也。甚有于此六字之下,為達不正當之目的起見,登載消息,攻擊他人之私德,不留余地者。此為吾國新聞界幼稚之明證,亦一亟應糾正之事也。[11]
徐寶璜對“有聞必錄”的批判,相當準確地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和本質,此后他還在其它許多場合對“有聞必錄”論反復進行批評,并得到了著名記者邵飄萍、林仲易等一批人的桴鼓相應。隨著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上對“有聞必錄”弊端的認識逐漸清晰和深化,其社會生存空間大大受到擠壓,魯迅等社會知名人士不斷加入到批評“有聞必錄”的行列中。魯迅指出:“‘有聞必錄’或‘并無能力’的話,都不是向上的負責的記者所該采用的口頭禪,因為在實際上,并不如此,——它是有選擇的,有作用的?!盵12]一針見血地道出了“有聞必錄”口號的欺騙性和虛偽性。
雖然“有聞必錄”論在中國現(xiàn)代新聞傳播活動整個過程中,一直都沒有完全絕跡,但在20世紀30年代以后,新聞界公開堅持“有聞必錄”的報刊越來越少了,再以“有聞必錄”來作為擋箭牌或標榜者往往會成為人們譏笑的對象,“有聞必錄”具有了貶義色彩,往往與不負責任、新聞失實聯(lián)系起來。在社會與新聞界對“有聞必錄”口號的態(tài)度轉變中,媒介批評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