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事拯救歷史:由對“復線歷史”的討論思考新聞史研究方法
發(fā)布時間:2020-08-11 16:32:00 點擊次數(shù):245
本文嘗試通過梳理杜贊奇提出的“復線歷史”這一概念的理論前提與論證邏輯,討論此概念在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局限,以期在批判借鑒西方學者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為探索中國新聞史研究建構學科主體性、與其他學科平等對話的可能性提供方向。
關鍵詞:復線歷史;民族國家;歷史語境;方法論
【作者簡介】李杰瓊,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中國新聞史學會秘書(北京 100048)。
【內容提要】本文嘗試通過梳理杜贊奇提出的“復線歷史”這一概念的理論前提與論證邏輯,討論此概念在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局限,以期在批判借鑒西方學者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為探索中國新聞史研究建構學科主體性、與其他學科平等對話的可能性提供方向。
【關 鍵 詞】復線歷史;民族國家;歷史語境;方法論
肇始于西方哲學領域的“語言學轉向”(linguistic turn)自20世紀70年代起影響人文領域,不少學者逐漸接受如下觀點,即語言作為一種結構性因素建構人們對現(xiàn)實的認知與理解。在這股學術風潮的影響下,不少歷史學者將研究焦點由史實轉向了歷史敘事,即歷史的語言形式和敘述形式。
由美國印度裔學者杜贊奇撰寫的《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xiàn)代史研究》一書,被認為是國際學術界“語言學轉向”和美國漢學界“在中國發(fā)現(xiàn)歷史”思潮出現(xiàn)后較有代表性的學術著作之一。杜贊奇本人也被視為在中國和東亞研究中實踐后結構主義歷史學的代表性人物。杜氏在該書中對“民族國家”線性歷史的挑戰(zhàn)及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復線歷史”概念業(yè)已受到中國新聞傳播學者的關注,并被視為豐富現(xiàn)有新聞史研究視闕的一種可能途徑。[1]
如何評價杜贊奇對“民族國家”歷史敘事結構的挑戰(zhàn)及其作為認識論、方法論工具“復線歷史”的概念?本文通過對該問題的解析,嘗試回應學界關注的中國新聞史研究方法等問題。
一、挑戰(zhàn)作為歷史主體的民族概念
杜贊奇的理論建構從挑戰(zhàn)民族的概念開始,將我們視為自然的“民族”(不論是概念,還是認同)問題化,從民族概念的不穩(wěn)定性、民族形成的偶然性和爭議性等三個方面,向這個統(tǒng)一的、連續(xù)的歷史主體提出挑戰(zhàn):第一,民族國家與現(xiàn)代資本主義之間的共謀關系;第二,民族認同的含混性、變化性與可替代性;第三,民族利用“他者”建構自身的知識生產方式——民族是一個旨在容納某些群體并常常以暴力的形式排斥其他群體或將其他群體邊緣化的歷史建構。[2]
在此基礎上,杜氏明確了他對民族概念(及以此概念作為主體的歷史敘事)的基本認知和主要態(tài)度:“民族歷史把民族說成是一個同一的、在時間中不斷演化的民族主體,為本是有爭議的、偶然的民族建構一種虛假的統(tǒng)一性。”[3]
為什么杜贊奇的理論建構以挑戰(zhàn)“民族”概念為起點?要回答這個問題有一個不能回避的大背景,即在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中,史學家和哲學家重新開始嘗試從人世的角度解釋歷史,敘述體再次成為歷史著述的主要體裁。這種體裁需要有一個主體的存在。與此同時,歷史的觀念隨著資本主義在19世紀的產生也發(fā)生了重要轉變,所謂的歷史就是主體的歷史,這個主體就是民族國家。研究者汪暉曾這樣概括19世紀以降的政治經濟學和歷史敘述的特點,即“以民族國家為中心的敘述是通過和其他敘述的對立構造出來的,所謂帝國和國家的敘述,就直接地表現(xiàn)了這個對抗?!盵4]由此不難理解,杜贊奇以挑戰(zhàn)民族國家的歷史敘述結構為任務的理論建構,其第一步必然從挑戰(zhàn)民族作為歷史主體的地位開始。
杜贊奇認為以民族為主體的線性的進化論的啟蒙歷史具有壓抑性,即它為了摧毀和馴化“他者”,帶來了極權與封閉。[5]通過對黑格爾歷史哲學、社會達爾文主義、馬克思與韋伯的學說,以及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中所蘊含的進化論思想的批判,杜贊奇具體解析了啟蒙理性的陰暗面和啟蒙歷史的壓抑性。對于此問題的分析,杜氏的主要觀點可概括如下:首先,黑格爾的歷史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背后的進化論思想為19世紀晚期的整個殖民事業(y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據(jù)。其次,社會達爾文主義是一個關于歷史、民族和種族的封閉的、相互定義的話語,其中民族合法性的惟一根據(jù)是這個種族是否能適應或推進歷史的進步,也就是說從知識生產方式的角度來看,社會達爾文主義與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分享了類似邏輯。
在對殖民主義的反思與批評的背景下,杜氏指出“現(xiàn)代帝國可以統(tǒng)治非民族國家這一命題并不純粹是描述性的,它必須不斷再生產,才能使民族國家的帝國統(tǒng)治名正言順。”[6]這種知識的生產與再生產無疑屬于一個宏大的“殖民化”工程。
至此,我們能夠基本理解杜贊奇為何將理論批判鋒芒指向民族和民族國家的歷史敘述。在杜氏看來,民族國家的歷史敘述結構、知識生產方式和主體建構的整個工程,都是繼續(xù)在舊的殖民主義或啟蒙歷史的格局及其等級之內運作的,而這正是后殖民主義旨在批判的東西。杜贊奇在導論中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的具體任務描述為“既要揭示國史的強迫性目的論,又要從歷史中拯救出過去對于現(xiàn)在產生意義的方式”。[7]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杜贊奇從揭示“民族”概念是一種“不穩(wěn)定和偶然的關系”開始,向“民族”作為統(tǒng)一連續(xù)的歷史主體的觀念提出質疑,指出可以將民族歷史看作像民族概念本身那樣具有偶然性,向以民族作為主體的進化論的或目的論的歷史敘述結構提出挑戰(zhàn),從而在理論上完成了揭示國史的強迫性目的論的任務。